事业编+双一流高校!广州中医药大学诚邀海外英才申报2024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3-12-27 浏览次数:

广州中医药大学屹立于千年羊城、白云山麓、珠江之滨。是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原直属国家卫生部,2000年转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理。2017年、2022年先后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晋级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20年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单位。

现诚邀海外青年英才依托我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我校将为您的事业发展提供广阔天地。


一、申请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4年1月1日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4年3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3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二、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三、待遇及配套:

1.岗位待遇:项目入选者可受聘为学校杏林杰出学者(事业编制、教授/研究员),直接认定博士生导师,定向支持博士生、硕士生招生指标;

2.薪酬待遇:基础年薪60-90万,并享受校内人才计划相应待遇+目标考核奖励+年终绩效奖励等,优绩优酬,上不封顶;

3.居住保障:提供安家补贴150万,聘期内提供学校校内周转房一套(两房或三房);

4.科研配套:提供科研配套经费200万-600万(含国家配套);

5.工作条件:保证办公和实验室用房,全力支持组建团队。在团队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科研配套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具体可面议;

6.其他配套: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学。提供附属幼儿园和附属医院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另:依托我校申报进入会评阶段但未最终获得支持的,学校优先引进(纳入学校杏林人才计划,提供正高+事业编制),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及科研配套保障。详见附件广州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公告。


四、应聘流程:

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须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符合条件且有意向者请将简历发至各二级单位联系人邮箱并抄送人事处联系邮箱,邮件标题请标注“海外优青+姓名+学科”,简历应包含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就等。学校将在第一时间回应,跟进后续申请事宜。


五、联系方式:

二级单位联系人

序号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邮箱
1第一附属医院李老师020-39351414lmk@gzucm.edu.cn
2第二附属医院黄老师020-81887233-31103rsc@gzucm.edu.cn
3第三附属医院朱老师020-22292809zhujunjun@gzucm.edu.cn
4基础医学院张老师020-39358020zhanglitao@gzucm.edu.cn
5中药学院陈老师020-39358050zyjscy@gzucm.edu.cn
6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谭老师020-39358422010352@gzucm.edu.cn
7护理学院席老师020-39358370010164@gzucm.edu.cn
8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孔老师020-39358380gzhkxh@gzucm.edu.cn
9医学信息工程学院葛老师020-39358152021109@gzucm.edu.cn
10科技创新中心季老师020-36585479jixs@gzucm.edu.cn
11青蒿研究中心刘老师020-36585450liuyingjuan@gzucm.edu.cn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联系人:卢老师、陈老师

联系电话:86-20-39356028,86-20-39358219

联系邮箱:rcb@gzucm.edu.cn



学校及科研平台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办学基础为创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中医学院,是新中国首批四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之一,1995年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现有大学城、三元里两个校区,占地1400余亩。现拥有以中国工程院刘良院士、国医大师禤国维、周岱翰、林毅,包括岐黄学者、国家杰青、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在内的一批著名学者教授,有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

学校中医学学科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也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学科6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疫病防治与应急管理学),另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农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学校医疗服务优势突出,现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与政府共建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0所。第一、二附属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成为广东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还是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是“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最多的医院之一”;第二附属医院连续9年蝉联“中国中医医院·竞争力100强”榜首,连续4年位列全国中医医院科技量值第一。学校致力于打造“宜学、宜教、宜居、宜乐”校园,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教学、生活、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配套齐全。

拥有中医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10个;拥有“岭南中药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国际联合实验室”“广东省方证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广东省中医急症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针灸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防治肿瘤转化药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近五年新增纵向科研项目2332项,获得纵向经费10.8亿元,承担国家级项目522项,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学校注重学科交叉,致力于打造基础医学、生命科学、药学与中医药相关学科协同共进的发展理念,近年全力建设并完善科研创新平台,实验设施与办公环境均达到国内外同级别水平。



关闭